华到了更普世、更精神性的层面——感恩、希望、指引、以及成为光。
他巧妙地将“深情告白”的私人解读,转化为了对“指引力量”的感恩和对“成为灯塔”的自我期许,既回应了公众的好奇,又避免了将林砚之置于舆论漩涡的中心,同时再次将话题的核心拉回到了音乐本身和他希望传递的精神价值上。
最后,他看着那位记者,眼神清澈而坚定:“所以,与其纠结于这首歌具体为谁而写,不如关注它想要传递的力量——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要放弃寻找光,并努力让自己也成为光。这,才是我创作《灯塔》的初衷。”
那位记者讪讪地闭嘴了。周围的闪光灯闪烁得更快,但更多是对许星野这番强硬而理性、以及对《灯塔》充满智慧回应的记录。
林砚之站在人群之外,清晰地听到了许星野的每一个字。当他说出“独立决定和行动”、“与林博士没有任何关联”、“对音乐本身和艺术传承的尊重和支持”时,她的嘴角,极其细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不是微笑,而是一种深切的释然和赞许。
而当他回应《灯塔》的问题,将“光”升华为指引、希望和力量,并强调“成为光”的期许时,林砚之平静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极细微的涟漪漾开。
她听懂了。他既没有在公众面前否认那份情感的特殊性,又用极其体面和有高度的方式保护了她,避免了将她卷入更深的八卦漩涡。
他选择了用作品的精神内核来回应,而不是私人情感的剖白。这份成熟、克制和格局,比任何直白的告白都更让她感到……欣慰,甚至是一丝触动。
他懂得如何在公众的窥探下,既表达心意,又维护彼此的边界和尊严。
他终于站出来了。不是以受害者、被保护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能够保护自己边界也尊重他人位置的成年人的身份。
他公开地、有力地捍卫了自己的选择,也维护了她的专业声誉和独立性。这比任何私下的表白都更有力量。
酒会继续进行。林砚之没有主动走向许星野,许星野也被更多重要人士和媒体包围着。
活动临近尾声,人群开始向出口移动。林砚之也准备离开。在通往侧厅休息室稍显安静的走廊上,她与刚刚摆脱了最后一波围堵、正打算去休息片刻的许星野,不期而遇。
走廊灯光柔和,只有他们两人。空气似乎安静了一瞬。
许星野停下脚步,看向她。几个月来的第一次近距离对视。他的眼神深邃,里面翻涌着复杂的情绪:疲惫、坚定、一丝尚未完全褪去的紧张,以及……一种沉淀下来的、无声的感激和探寻。
林砚之也停下脚步,平静地回望着他。她的眼神清澈而专注,不再是保护者那种时刻警惕风暴、随时准备张开羽翼将他拢在安全范围内的凝视,也不再是守望者那种穿透距离的审视,而是面对一个值得尊重的、平等的个体的注视。
此刻,她的眼神清澈而专注。那目光里,有对他此刻状态的清晰认知——他眉宇间尚未完全散尽的疲惫,他眼神中沉淀下来的坚定,他整个气场散发出的、经过淬炼后更沉稳的力量。没有俯视的怜悯,没有刻意的疏离,也没有了那种随时准备介入的紧绷感。这是一种平视的专注,带着观察,带着确认,更带着一种无声的尊重——尊重他走过的这段艰难旅程,尊重他此刻独立站立的位置。她不再试图为他遮挡风雨,而是认可了他已经拥有了面对风雨的能力。
几秒钟的沉默,仿佛有千言万语在无声中流淌。
最终,是许星野先开了口,声音有些低沉沙哑,却异常清晰:“林博士,谢谢您今晚能来。” 他顿了顿,补充道,“谢谢您……为所有。”
这句“为所有”,包含了太多:为过去的专业帮助,为今晚的到场支持,更为她在他最低谷时未曾放弃的“不放弃但放手”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逼着他最终学会了自己站立。
林砚之看着他依旧带着疲惫却无比坚定的眼睛,轻轻点了点头,声音平和而真诚:“基金会做得很好,很有意义。许明哲先生的精神,得以延续了。”
她避开了个人情感,将肯定落在他最在意的、承载着父亲精神的事业上。这是对他努力的最高认可。
她的目光随即落在他脸上,仿佛在评估他整体的精神状态,然后才缓缓移开,说了一句更贴近私人、却依然保持专业距离的话:“你看上去,比之前好很多了。”
许星野喉结滚动了一下,没有否认,只是深深地看着她,眼中仿佛有某种沉重的枷锁终于卸下,换来一片更清明的坚定:“路还长,但……方向清楚了。”
林砚之再次颔首,没有再说什么。她侧身,准备离开。
“林博士。” 许星野在她擦肩而过时,忽然低声叫住她。
林砚之停住脚步,微微侧头。
许星野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诚恳和小心翼翼的试探:“基金会后续会和一些青少年心理援助机构合作音乐疗愈项目…… 如果……在专业层面,您或者您的团队,有合适的建议或资源…… 我们非常希望能有机会交流请教。”
他不再以私人身份恳求,而是以基金会负责人的身份,向她这位业界顶尖专家寻求潜在的专业合作可能。
这是一个邀请,也是一个台阶,更是他真正成长起来后,尝试以一种平等、专业、且尊重双方边界的方式,重新建立连接的开始。
林砚之对上他带着真诚期待和一丝忐忑的眼神,这一次,她的嘴角清晰地弯起了一个极淡、却真实存在的弧度。那是一个认可和开放态度的信号。
“可以。”她清晰地回答,“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联系王佳佳吧。我们会评估项目的契合度。”
没有多余的话,没有承诺,只有基于专业判断的可能性。但这正是许星野此刻最需要的——一个基于实力和共同目标的、平等的起点。
“好。”许星野眼中瞬间亮起的光芒,比舞台的聚光灯更璀璨,“谢谢您!”
林砚之没有再停留,转身离开,步伐依旧从容。许星野站在原地,望着她消失在走廊尽头的背影,久久没有动。
城市璀璨夜景透过落地窗映照。光中的许星野,身影不再单薄。林砚之走向的,也非单方面的拯救,而是一个未来可能存在的、基于共同价值与专业尊重的、崭新的同行方向。
那首名为《灯塔》的旋律,似乎在空气中无声回荡,但此刻,他们各自都已成为自己航程中,更稳固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