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兴,婉嫣就开始兴致勃勃的规划庄子了,当然为了显得不那么突兀,还是拉上了蒋飞和姜源。唐风命人将西次房整个收拾出来,弄了个集育婴室、幼儿园、小学、会议室、游乐场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厅,方便几个孩子商量相关事宜,还可以劳逸结合地在此玩耍和休息,奶娘没事儿的时候也可以把蒋羽抱过来一起玩,主要是因为弟弟在视线范围内蒋飞会心安一些。
巴诚用最快的速度把红契办好,现在庄子连同周围几座山头都姓姜了,因为已经得了亭侯的身份,所以这几座山头便不用上税,将来即使不开发也不会亏钱,唐风觉得这笔生意做得甚是划算。自从庄子和几座山头成了自家的以后,唐风带着三个孩子再去看竟和之前感觉完全不同,顺眼了很多,让人觉着心驰神往、赏心悦目。
答应了把庄子给几个孩子练手,唐风自然不掺和,只是给巴诚下了唯一一个指示,在庄子的西山上选址建一座祠堂,作为姜氏的祖祠。本来姜姓出自姜水,但姜水实在太远,走一趟劳师动众不方便后人祭祀,秦岭风水甚好,就把姜氏祠堂安在这里吧!
巴诚不敢怠慢也不可能怠慢,忙去道观找了对风水最有研究的道长来选址、择吉日,还一并出了祠堂的图样,服务甚是到位。
几个孩子对庄子的规划也已基本确定,他们一致同意把庄子里那些杂乱无章的房子重新规划后再重建。庄子里都是佃农,他们房子的改建理应由家里出钱,对此婉嫣和蒋飞也都表示没有异议,但是在改建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分歧,婉嫣让跑腿的小厮去跟庄头说,让他们把房子推掉,在他们专门划出来的地方另外建房,却不想被思虑更加周全的蒋飞给制止了。
婉嫣生气地质问蒋飞:“那些房子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推了干干净净的不好吗?不是划了地方给他们另外修房子吗?你想干什么呀?”
“现在还不能推!”蒋飞回答道。
婉嫣瞪大双眼看着蒋飞,疑惑地问:“为什么?”
蒋飞耐心地解释道:“现在推了他们就没地方住了,我们应该是先建好新的屋舍,让他们搬进去后再推掉他们的旧房。”
婉嫣听完蒋飞的话才反应过来他的顾虑,她也明白蒋飞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好歹自己也是实际上有十几岁的“大人”,被一个才上小学年纪的小屁孩给比下去,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于是借题发挥与蒋飞争执起来。
突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插了进来:“他们可以住到上次我们去的那个大房子里面啊,那个房子里面有很多房间。”这是可爱的小姜源第一次就庄子的规划发出自己的声音。
争执中的两个人都沉默了,这个稀泥和得挺好,不过……
“不合适。”婉嫣驳斥道。
“为什么不合适?”姜源表示不明白。
婉嫣偏着头想了半天,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给这个确确实实只有四岁大的弟弟解释,因为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合适,只是本能的知道这样做在这个时代是不合适的,至少是不合时宜的。
蒋飞抓了抓头,同样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于是硬生生地说道:“那是我们家,他们住进来不合适。”
“可是有好多人(指仆人)都住在我们家里,而且现在我们又不住,他们去了也住得下啊!”
蒋飞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师傅明显在看热闹,不可能出来解释,找谁呢?看了一圈,蒋飞将目光落到了一旁的嬷嬷们身上。对了,嬷嬷们就是教规矩的,要教别人规矩自己肯定很了解规矩。
蒋飞很有礼貌的请嬷嬷们出来讲解为什么不合适,嬷嬷们自然很高兴,于是分工由其中一个嬷嬷主讲,其他嬷嬷伺机补充。一阵长篇大论后,三个小家伙更迷糊了,其他的没记住,只记住了两个字:不行!
最后还是按蒋飞的安排,先在划定的区域把新的屋舍建起来,等佃农们搬了新家以后再把旧房子推平,然后再统一规划土地。婉嫣也不是不体恤别人,刚才只是有点羞刀难入鞘而已;而姜源,虽然他刚才的建议不太合适,但是毕竟他才四岁,说明他心地善良,这个家终将是他的,有个善良的家主总是好的。
接着就是动工建房了。古代农村建房,一般都是农闲的时候自己动手,大家帮忙,主体还是以夯土为主,缺点就是速度太慢,工期太长,甚至还有建个房屋拖拖拉拉的建上好几年的,而且取土以后和好泥要不停的摔打成型,最后还要慢慢阴干,门窗也都比较小,屋里十分昏暗,还不能泡水;至于优点,就是土墙房子建造成本低,多费些力气就可以了,屋顶也是割来茅草,晒干了铺在上面,用石头压住就行,而且冬暖夏凉,住起来还是很舒服的。所以别说农户们,就是很多平民都是建造的这种房子,蒋飞也比较趋向于建这种房子。
但婉嫣的意见不同,她主张房屋主体用砖瓦结构,至于院墙,愿意用篱笆就用篱笆,愿意夯土就夯土,不要院墙也可以,由住户自己弄。统一规划后直接找建筑队修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做得又快又好,砖瓦也买现成的,这样不耽误农活,也能尽快让佃户们住上新房。婉嫣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姜源的赞同:“嗯,这次我同意姐姐的意见,砖瓦房多好看啊,咱家也是砖瓦房,大家都是砖瓦房,快快修好就都可以住新房子啰!”
这两姐弟……完全就是……蒋飞悻悻的想:先前还怀疑他们两个是不是真的“亲”姐弟,毕竟一家人要分两路来汇合确实让人感觉有点诡异,现在看来,的确是一家人,有必要把佃农的房子修得跟富户一样吗?不过我怎么就这么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