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菠萝小说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第27章 第 27 章

第27章 第 2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翌日一早,姚英不出意料地起晚了。

双眼一睁惊觉外头天已大亮,抬起酸胀的胳膊胡乱扯了衣裳往身上套,忽听得吱呀一声,卧房的门被人推开了。

沈长青端着一只冒着热气的碗从外头走了进来。

“快赶不上早市了,怎么不早些叫我?”

她跳下床,一边埋着头找鞋,一边轻声埋怨道。

沈长青笑着将碗递到她面前:“别急,先把这个喝了。外头下雨了,今日在家歇一日吧。”

姚英将信将疑单脚跳到窗前,支开窗往外看了眼,果然下雨了,黑云压顶,天气闷热,看样子这雨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下来。

长舒一口气,回头看向他,面上又是一阵烧热,垂头看向他手里端着那碗黑乎乎的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

“四物汤,你每回来癸水头一日都会腹痛发寒。我问过老军医,这方子补气益血,对你身子好。”

姚英脸更红了,自打入蜀以来便落下了这来癸水便腹痛的毛病,月事日子更是乱得她自己都快记不清了。

难为他还记着,只是他一个大男人竟跟老军医说这些,也不怕遭人耻笑。

提到药,姚英倒是想起一桩事来。

如今她与沈长青虽做了真夫妻,她却还不打算太早怀上孩子。

一则她的身子在南逃路上吃了大亏,此时有孕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二则以沈家如今的状况,温饱虽已无忧,却远不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眼下北方战乱仍未止戈,保不齐那日就打到南边来了。她实在不敢贸然拿一条鲜活的小生命去冒这个险。

只是这事眼下还不宜声张,趁着下午雨停孤身出门去街上找老大夫开了方子。

沈母等人只当她是开了补身的药,也未做多想。

转眼入了三伏天,家里喂的那批蚕开始吐丝结茧了。

养蚕的架子放在堂屋里,统共六架,每个架子六层,放着三十六个蚕匾。

每个匾里铺上一层麦秆,等着蚕自己爬上去,一二日过后就会收获一个一个洁白的茧子。

这时候更要防着家里的鸡跳上架子偷吃蚕蛹,进出都要掩好房门。

又过了两日,巷子里来了收茧子的行商,出价15到25文一斤不等,视茧子的色泽、手感、韧性而定。

姚英问蒋兰从前是多少文收的。

蒋兰从里屋取出一摞账本,翻开,指着上头的一串数字道:“去年咱们家统共收了88斤茧子,卖了1760文。一斤便是20文。前年春蚕害过病,只收了63斤茧子,卖了1134文,一斤是18文。”

姚英点点头,如此看来近几年的蝉茧价格并没有太大的起伏。

今年沈母养的这批蚕出的茧子颜色洁白、大小均匀,手感与韧性都没得挑。

姚英想着改日到码头上问问,看看能不能卖到更好的价钱,岂料客商们开出的价钱都是20文左右不等。

姑嫂几人从码头上收摊回来,正想着回家同沈母商量过后,找个厚道的行商将家里的茧子卖出去,半道上正巧遇见余淮安赶着骡子打街上过。

姚英见他似比上回见时又黑瘦的不少,随口问了句:“余伯伯,您这是打哪儿回来?”

余淮安伸手拍了拍骡子背上驮着的挑框,笑道:“这不是正巧赶上收蚕茧的时节了吗,我去附近几个镇上走了一趟。”

姚英目露惊喜道:“您这是打算东山再起,重新在蜀地开一家绮罗坊吗?”

余淮安苦笑着摇头。

“洛阳一乱,将我家大半数家财都卷进去了。南逃路上更是丢的丢,打点的打点。贤侄女,实不相瞒,如今我手里剩的本钱也不多了,勉强够一大家子吃穿。”

“如今我在城东的李记绸缎庄做事,承蒙东家看得起,提拔我当了个小管事,管管这生丝采办的买卖。”

姚英点点头,征询过他同意,凑上前瞧了瞧,框子里的蚕茧有大有小,颜色有深有浅,问他多少文收的。

余淮安伸手比了个数。

二十文,倒也符合行情。

实际上这样成色的茧子,农户们卖给行商只要十五文,行商们再加价五文卖给他们。

这都是不成文的规定。

多出来的这部分价钱省去的是挨家挨户跑的繁琐,也避免了因为跟村民们不相熟,听不懂乡音等问题。

只是行商们收上来的茧子成色参差不齐,回去还得花些工夫筛选一番。

姚英也是想到了这一层,又问:“我家今年也养了一批春蚕,出的茧子个头大,颜色白,您看最高能卖到什么价钱?”

余淮安闻言眼前一亮,抚掌道:“丫头,你先领我去瞧瞧。”

姚英带着人上门验过货。

余淮安一看果如她所言,沈家出的茧子个个饱满,色白,是一等一的好茧,其中还有不少双宫茧。

所谓双宫茧便是两条或是两条以上蚕一起结出来的茧子,这样的茧子抽出来的蚕丝线比不同的茧子更粗,更有韧劲儿,织出来丝被也更暖和、蓬松。

当即开出了三十文一斤的价格,比市价还多出了五文。

九十六斤茧子统共多卖出了480文。

余淮安奔走几日终于收到了满意的蚕茧,临行前不忘嘱咐她多帮自己留意,看看左邻右舍手里还有没有这样品相的好茧,回头再联络他上门收取。

同样的品质,他均开出比市价高出五文的价格。

省去行商从两头赚取的差价,都还有赚头。

姚英挨家挨户问过了,今年年生好,地里的桑叶长势喜人,养出来的蚕也好,结出来的茧子自是差不了。

左邻右舍们听说她有收茧子的好门路,管事的人厚道,既不缺斤少两,也不压价,都托她帮忙问问。

其中最积极的要数柳嫂了,柳嫂家男人长时间不在家,地里种的粮少,桑叶多,喂得蚕也多。

赵老太太跟沈母一样,都是心细之人,将蚕照料得很好,结出来的茧子也是又大又白,上称一称,足足有一百二十六斤重,比姚英家里还多出三十斤。

不仅如此,柳嫂娘家柳家庄的人也养了不少蚕,家家户户手里的蚕茧没有百八十也有五六十。

姚英带着柳嫂去李记绸缎庄走了一趟,将桐花巷与柳家庄的情况跟余淮安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