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书记威廉·托马斯曾以《圣经》典故进言,将年轻的国王比作所罗门,而亨利八世未竟的宗教事业则如同大卫未建成的圣殿——这番说辞为爱德华六世时期的激进改革埋下了伏笔。】
【随后的六年里,英格兰的宗教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义到仪式,每一项革新都深深烙上了爱德华时代的印记。这些变革如此彻底,以至于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仍将其视为宗教实践的圭臬,任何偏离都被视作倒退。】
【爱德华的统治为伊丽莎白留下了一份复杂的政治遗产。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派系斗争的危害:1547年权力过渡期间,西摩兄弟的夺权阴谋差点让国家陷入混乱。这段经历让未来的伊丽莎白女王深刻认识到——必须时刻警惕权臣的野心。
【与此同时,亨利八世晚期开始的货币贬值问题愈演愈烈。1544至1551年间,伦敦物价飙升近90%,民生凋敝。雪上加霜的是,激进的宗教政策加剧了社会分裂。】
【当新政权试图以"温和渐进"为改革定调时,各地已爆发多起圣像破坏事件——1547年2月20日,就在爱德华加冕前夕,狂热的改革者趁机在全国教堂制造骚乱,迫使政府不得不出面谴责这种过激行为。】
【爱德华六世无疑是新教的绝对支持者。在爱德华亲笔写下的有关教皇权威的文书中,他将教皇称为“魔鬼的亲生子”,“反对基督的可恶暴君”。】
“上帝啊,这是何等的亵渎!”一位老贵族划着十字架踉跄着后退,仿佛那些话语会灼伤耳朵。虔诚的天主教徒们面色惨白,有人甚至将玫瑰念珠捏得咯吱作响——"罗马教皇是撒旦血脉"这样的字眼,简直比异端的火刑柱更令人战栗。
西班牙大使查普伊斯铁青着脸,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忠实臣子,此刻仿佛看到卡洛斯陛下震怒的面容——作为天主教世界的守护者,岂能容忍别人如此亵渎圣座?
“圣父在上...”法国大使从牙缝里挤出诅咒,他的目光死死钉在光幕上,仿佛要透过幻象直视那个胆大包天的异端国王。整个大厅回荡着拉丁语的祈祷声,贵族们胸前的十字架在急促呼吸中剧烈起伏。
【在改革过程中,托马斯·克兰麦无疑是爱德华六世的好帮手,他一直都是推进宗教改革的最主要力量。克兰麦主张彻底改变英国的宗教局面。他向外界表明自己有妻子,这破坏了教职人员必须保持独身的天主教规定,故意展示自己的胡子(这在当时意味着主张改革),这些行为都代表了他的改革意图。】
【克兰麦亲自制定了爱德华统治时期的许多变革措施,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许多深奥的神学著作,其中关于圣餐仪式的讨论尤为著名。克兰麦还反对任何超越自己宗教主张的激进派,比如他对再洗礼派这样的宗教团体实施了严厉的打压。】
【在爱德华的支持下,第一部宗教法正式颁布。1547年《禁制令》等关于教义和宗教的公告涉及了宗教崇拜中许多普遍现象。比如圣像前不允许放置蜡烛,圣枝主日不允许使用棕榈枝,拆掉教堂的彩绘玻璃,禁止吟诵《玫瑰经》,取消举着十字架的教会游行。】
【在1547年12月,全国的歌祷堂都遭到了袭击,与之相应的赎罪概念也遭到破坏。1548年3月,一条有关圣餐的新法令宣布人们在领圣餐之前没有进行忏悔的义务。】
【1549年又发布了新版《公祷书》。部分人难以接受如此激进的改革,其中以英格兰西南部诸郡的排斥情绪尤为强烈,强制用英语进行宗教仪式的规定触动了当地人敏感的神经。】
【皇家代表威廉·博迪巡视当地时的过激行为,引起了当地人的恐慌,人们担心珍贵的教堂物品将被查收。博迪第二年回到这里时,在康沃尔的赫斯特顿被暴民刺杀。这一事件仅是16世纪最令人震惊的一场民众起义的序幕。】
“哦,不。”威廉·博迪觉得自己快要晕倒了,他就这样草率的死了,还是死在那群卑贱的泥腿子手里。
【1549年,德文郡和康沃尔郡集合了一拨造反者,他们大张旗鼓地举出画有基督五伤的旗帜,他们明确要求“所有教堂都应重新悬挂圣像”,并坚持“要像此前一样用拉丁语进行弥撒”。大概约2000名造反者包围了埃克塞特,不出几日,那座城市营养不足的居民便开始抱怨“自己的肚子叫个不停”。】
【最终,皇家军队为埃克塞特人解了围,大部分造反者都得到了赦免,但部分头目则下场悲惨。比如圣托马斯教堂的牧师罗伯特·威尔士被处死在搭建于教堂塔顶的绞刑架上,在他死时身边有“圣餐铃、一串念珠和i其他的天主教垃圾”。】
【爱德华政权的主要成员约翰·奇克曾这样痛斥这些造反者:“你们打着上帝和国家的旗号,你们看似高举义旗实则伪善虚伪。”造反者通过“骇人可憎的恶行”发泄心中的怒火,他们是“小偷、反贼、家庭破坏者”。但这些尖刻的话语不能掩饰爱德华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恐慌。】
【可以确定的是,所谓的“公祷书叛乱”完全破坏了政府的统治。英格兰西南诸郡的起义活动仅是1549年发生的大型抗议活动之一。】
【威尔特郡、 林肯郡、肯特郡、埃塞克斯郡、白金汉郡、牛津郡、约克郡都发生了民众起义,不过这些起义的主要导火索是社会、经济问题引发的不满。总之,1549年整个都铎王朝都是危机四伏。】
“叛乱,又是叛乱。”亨利八世愤愤地握紧拳头,自他开始宗教改革,英格兰的叛乱便层出不穷,他早已烦不胜烦,没想到他死后竟还会有如此严重的叛乱。
【在都铎的三姐弟中,玛丽一世在登基之初可以说是最受民众欢迎的,但可惜的是这位女王是位极端的天主教徒,后来她的一系列极端行为使得她迅速失去民心。】
【其实都铎三姐弟的信仰都颇具特色。玛丽一世无疑是极端的天主教徒,在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时期,玛丽就经常在自己的住宅里进行天主教弥撒,甚至多次公开挑衅新教政府,有一次骑马前往威斯敏斯特宫时,玛丽要求所有的随行人员都佩戴上念珠串。】
廷臣们交换着惊骇的眼神,真看不出来,玛丽公主竟如此勇猛,这番挑衅简直就像在暴怒的公牛眼前挥舞红布——她竟敢在威斯敏斯特宫门前,让整个随行队伍佩戴着明晃晃的玫瑰念珠!
【爱德华六世自然是激进的新教徒,据说在亨利八世死前,曾要求爱德华六世按天主教仪式为他举行仪式,但被爱德华六世拒绝了。】
【而伊丽莎白一世表面是新教徒,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横跳,她对两种信仰都保持宽容的态度。在爱德华六世时,她没有对爱德华的激进做法表现出任何异议,也因此她没有被当作麻烦人物。而在玛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一世为了保全性命一度改信了天主教。当然她内心依旧是新教徒。】
没想到玛丽公主竟然也登上了王位。一直以来,众人都以为玛丽公主早已不在人世,伊丽莎白公主会在爱德华六世之后顺利继位。然而,现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天主教徒们原本为一位推崇天主教的女王上台而欢欣鼓舞。
但很快,他们意识到英格兰已经接连更换了三位国王,而每个人的信仰都截然不同——从亨利八世的新教改革,到爱德华六世的激进新教,再到玛丽的天主教复兴。头脑灵活的人已经能够预见到,未来的英格兰将陷入怎样的混乱与动荡。
天哪,他们这些廷臣们的处境只怕更加危险了。他们时刻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站错队或触怒新君而丢掉性命。宗教与政治的剧烈变动让每个人都如履薄冰,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几位外国大使冷眼旁观,暗自庆幸自己并非英格兰的臣子。都铎一家的君主可真是难伺候。
上首的亨利八世已然气的说不出话来了,他心心念念盼来的儿子居然连他的遗愿都不愿意满足,还有玛丽,他完全可以想象到玛丽一上位一定会推翻他所有的宗教改革成果,重新把教皇捧到高位。
他只觉得自己呼吸不畅,一旁的医生紧张的看着国王,小心翼翼的调整着国王的姿势。
克兰麦大主教上前一步,“陛下,我们还有伊丽莎白公主,伊丽莎白公主是新教徒。”是的,他还有伊丽莎白。
“去把玛丽小姐和伊丽莎白公主接回白厅宫。”他低声吩咐身边的侍从。